日期:2025-11-03 12:21:06

一场被过度神化的管理革命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COE专家中心、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SSC共享服务中心)被中国企业奉为"组织能力再造"的圣杯。
从华为"把政委建到连队"的实践,到阿里巴巴"政委体系"的神话,再到腾讯"活水计划"的标杆案例,三支柱模型似乎成为破解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终极方案。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成功企业的光环中移开,深入剖析三支柱模型的本质时会发现:这场被包装成"体系重构"的革命,本质上是对传统六大模块的优化重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角色分工提升效率,而非颠覆性的管理变革。
一、三支柱模型的理论基因:从职能分割到角色分工
(一)尤里奇四角色模型的本土化演绎1997年,戴维·尤里奇在《人力资源转型》中提出四角色模型:战略伙伴、行政专家、员工后盾、变革推动者。
这一理论框架为三支柱模型奠定了基础。IBM在20世纪90年代将其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设立COE(政策制定)、HRBP(业务对接)、SSC(服务交付)三个角色,实现了从"职能导向"到"业务导向"的转型。
在中国语境下,四角色模型被赋予新的内涵:
战略伙伴演变为COE的顶层设计职能,聚焦于人才战略、组织诊断等高价值领域
行政专家转化为SSC的标准化服务,通过集中化、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
员工后盾融入HRBP的角色定位,强调对业务部门的人才支持与员工关怀
变革推动者成为三支柱协同的核心目标,驱动组织能力升级
(二)六大模块的隐形存在尽管三支柱模型看似颠覆了传统六大模块(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员工关系、人力资源规划),但实质上这些职能被重新分配到三个支柱中:
COE承担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制定、流程优化等职能
HRBP负责招聘需求对接、绩效目标设定、员工关系维护等业务
SSC处理薪酬核算、社保办理、入职离职等事务性工作
这种分配方式并非创造新职能,而是通过角色分工实现专业聚焦。
例如,在绩效管理场景中:COE设计平衡计分卡体系HRBP根据业务特点调整考核权重SSC通过系统收集数据并生成报表三个支柱的协作本质上是对传统绩效管理流程的优化,而非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
二、包装术的底层逻辑:从效率提升到体系重构的叙事升级
(一)概念重构的三大策略角色神话的塑造将HRBP包装为"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赋予其参与业务决策的权力。
实际运作中,HRBP的决策权往往受限于业务主管,其核心价值仍在于政策解读与执行。
华为的实践显示,HRBP需要具备业务理解力测评资质才能上岗,但这更多是专业能力的门槛,而非角色定位的质变。
所以成为一种噱头,用成本买单的噱头。
技术赋能的叙事通过引入HRIS(人力资源信息系统)、AI面试、自助服务终端等技术手段,将事务性工作的集中处理包装为"数字化转型"。
某制造企业的案例显示,SSC通过自动化工具将薪酬核算时间缩短50%,但这种效率提升本质上是流程优化,而非管理模式的创新。
组织形态的再造将三支柱描述为"平台化组织"、"前中后台架构",与互联网企业的组织变革趋势相呼应。
阿里巴巴的"大中台、小前台"战略被类比为COE与HRBP的协作,但人力资源部门的中台化与业务中台存在本质差异,前者聚焦政策支持,后者强调技术赋能。
(二)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华为的"政委体系"真相华为HRBP的建设被树立为标杆,但其成功源于特定组织土壤:
从业务部门抽调管理者担任HRBP,确保业务理解力承诺HRBP两年后可回归业务线,消除职业顾虑通过交叉任职机制保持业务与HR的双向流动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将业务经验转化为HR能力,而非三支柱模型本身的魔力。
数据显示,华为HRBP中60%具有业务背景,这种人才结构才是成功的关键。
业务做得好谁愿意做HR?业务做的一塌糊涂的人能做好HR?一年挣一百万的人原意做一年十万的HR? 开玩笑都不敢这么开,但是有人信了。还在花钱模仿。
腾讯的"活水计划"解构腾讯通过SSC建立内部人才市场,促进员工流动。这一实践被解读为三支柱协同的典范,但实质是:
COE设计人才流动政策
SSC搭建技术平台
HRBP推动政策落地
其核心创新在于技术平台的应用,而非三支柱架构本身。
没有数字化工具的支持,这种人才流动机制难以实现。加上线上平台就成了新理论?这玩笑开的有点大啊
三、实施困境的深层剖析:从理想模型到现实挑战
(一)COE的专家困境战略高度不足多数企业的COE仍陷入运营细节,难以开展前瞻性研究。
某跨国企业的调研显示,COE团队60%的时间用于政策解读与合规管理,仅有20%的时间投入战略设计。
业务洞察缺失COE与业务部门的脱节导致政策难以落地。
某互联网公司的案例显示,COE设计的绩效管理体系因忽视研发周期特点,在技术部门遭遇强烈抵制,最终被迫调整考核周期。专家文化缺失在官僚文化盛行的企业中,
COE的专家地位难以确立。
某制造企业的COE负责人反映:"业务部门更相信自己的经验,对我们的专业建议持怀疑态度。"
(二)HRBP的角色冲突战略与执行的撕裂HRBP被期望同时扮演战略伙伴与执行者,导致角色定位模糊。
某金融企业的调研显示,HRBP中70%的时间用于处理员工关系、考勤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仅有30%的时间参与业务战略讨论。
专业能力短板既懂业务又懂HR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某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企业HRBP中仅有25%具备业务背景,这限制了其战略价值的发挥。
信任壁垒业务部门对HRBP的定位存在认知偏差。
某零售企业的案例显示,业务主管认为HRBP是"总部派来的监督者",而非合作伙伴,导致信息共享受阻。
(三)SSC的效率陷阱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SSC追求的标准化服务难以满足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
某跨国企业的SSC在处理不同国家员工的薪酬时,因忽视当地税务政策导致合规风险。
技术投入的门槛数字化工具的应用需要高额投入,同时工具投入和管理理论没有任何关系。
某中小企业的实践显示,SSC建设初期需要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系统开发,这对多数企业构成财务压力。
价值感知缺失业务部门对SSC的贡献认知不足。
某制造企业的调研显示,仅35%的业务主管认为SSC提升了HR服务效率,多数人认为其作用仅限于"处理琐事"。
四、回归本质:三支柱模型的真实价值与适用边界
(一)核心价值的再确认效率提升通过角色分工,SSC将事务性工作处理效率提升30%-50%,使HRBP和COE能够聚焦高价值领域。
某银行的数据显示,SSC建立后,HRBP用于战略工作的时间占比从20%提升至60%。
但工作结果只是过程文件,而非实际结果。
业务响应速度加快HRBP贴近业务配置,使HR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
某互联网公司的案例显示,HRBP通过参与业务会议,提前3个月预测到技术团队的人才缺口,并制定招聘计划。
参与会议就能懂义务,是天方夜谭。
政策一致性增强COE的顶层设计确保HR政策与企业战略对齐。
某跨国企业的实践显示,COE制定的全球人才发展计划,使各区域子公司的培训覆盖率提升40%。正儿八经的纯理论和理论整合。适应完全靠运气。
(二)适用条件的清晰界定企业规模门槛
三支柱模型更适合员工规模超过10000人、分支机构众多的企业。
某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实施三支柱的失败率高达65%,主要源于管理成本过高。业务复杂度要求多元化业务企业更难能发挥三支柱的价值。
某综合型集团的案例显示,通过设立行业COE,为不同业务板块提供定制化HR解决方案,使人才保留率提升25%。长期来看,其实是失败的。
方案就像皇帝的新衣。信息化基础HRIS系统的完善是三支柱运作的前提。
某制造企业的实践显示,没有数字化工具支持,SSC的效率提升幅度不足10%,难以覆盖转型成本。
数字化与三支柱理论毫无关系,却成了其存在的基础。
文化适配性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更利于三支柱落地。某传统企业的转型失败案例显示,官僚文化导致COE的专家建议被业务部门抵制,HRBP沦为政策传达者。
五、破除幻象:从体系重构到持续优化
(一)重构认知框架从"革命"到"进化"将三支柱模型视为传统六大模块的升级版,而非颠覆性创新。
其本质是通过角色分工实现专业聚焦,提升管理效率。从"体系"到"生态"构建COE、HRBP、SSC动态协同的生态,而非僵化的组织架构。
某互联网公司的实践显示,通过设立跨支柱的项目制团队,解决复杂业务问题,效率比传统分工模式提升40%。但这是因为线上速度快的原因。从"标准"到"定制"根据企业特点调整三支柱模式。
某中小企业的创新实践显示,将COE与SSC合并为"HR运营中心",HRBP深入业务线,既降低成本又保持业务响应速度。给六大模块换个名字 会很新鲜。
(二)实践路径的优化能力转型先行通过培训与轮岗,提升HR团队的战略思维与业务理解力。
某金融企业的"HR精英计划"显示,经过1年系统培训的HRBP,业务问题解决效率提升60%。最后做得好的去做业务了。
做的不好还继续做HR技术适度应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引入数字化工具,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某制造企业的案例显示,通过分阶段实施HRIS系统,将转型成本降低30%,同时实现效率提升。再次声明,技术跟理论无关,任何模式都可以用技术,也都可以提高。
文化渐进变革通过试点项目逐步建立专家文化与业务信任。
某传统企业的实践显示,从销售部门开始试点HRBP制度,成功后再推广至其他部门,使转型阻力降低50%。在务实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的价值不在于其理论的新颖性,而在于通过角色分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当企业剥离"体系重构"的包装,回归到效率优化与业务支持的本质上时,才能避免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误区。
未来的竞争,不属于盲目追随三支柱模型的企业,而属于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将传统模块与新兴角色有机结合,构建独特人力资源优势的组织。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管理进化中,务实与创新的天平,将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高度。
金多多配资-配资操盘股票-股票配资网门户-配资查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